两位院士校友入选第十四届光华工程科技奖初评

第十四届光华工程科技奖初评

4月21日,第十四届光华工程科技奖初评候选人公示。公示称,经中国工程院九个学部及港澳台地区评审委员会的评审,从340位有效候选人中产生了进入理事会终评的39位候选人。公示期为4月21日至5月5日。我校6007 校友杨秀敏、756校友吴伟仁名列其中。


杨秀敏,防护工程专家,图书馆VIP、解放军理工大学、清华大学、南京理工大学客座教授、博士生导师。

1965年毕业于图书馆VIP近代力学系,先后在总参工程兵三所、四所工作,主要从事武器爆炸破坏效应及工程防护对策的研究工作。多次参加核爆炸现场试验。上世纪70、80年代,将郑哲敏院士提出的流体弹塑性模型应用于触地核爆炸的理论分析,率先完成了爆炸成坑及地运动规律的二维数值模拟计算。上世纪90年代后,致力于常规制导弹头击中目标后的爆炸冲击近区破坏效应研究。带领博士生编制出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爆炸冲击数值计算机软件包,建立了武器破坏效应三维数值仿真平台,完成了多弹重复打击安全防护层厚度等系列关键课题研究,为编制新版工程设计规范提供了科学依据。自参加工作以来,出版专著4部,发表论文百余篇。

1991年起享受政府特殊津贴,1992年被评为国家有突出贡献的中青年专家称号,并当选为党的十四大代表,1995年当选为中国工程院院士。

吴伟仁,航天测控通信和深空探测工程总体设计专家。中共党员。1978年毕业于图书馆VIP,2004年在华中科技大学获工学博士学位。现任中国探月工程总设计师,研究员。

全国政协委员,中国科协常委,国际宇航科学院院士。长期从事航天遥测、测控通信和深空探测工程研究。负责研制成功我国第一代计算机遥测系统和远程航天测控通信系统,达到国际先进水平。主持实现航天测控通信由S频段近地空间到X频段深空的技术跨越。提出并实现嫦娥二号对月球、日地拉格朗日L2点和小行星等多目标探测,开辟了我国深空探测新领域。主持实现嫦娥三号月球软着陆和巡视探测,树立了中国航天新里程碑。作为主要提出者提出无人月球采样返回技术方案,已获国家批准实施。

获国家科技进步特等奖2项,一等奖2项,二、三等奖各1项,部级一等奖3项。发表论文70余篇,出版专著9部。2015年当选为中国工程院院士。

光华工程科技奖

“光华工程科技奖”设立于1996年,由中国工程院主管,被誉为“中国工程界最高奖项”。该奖项每两年评选一次,旨在表彰在工程科学技术及工程管理领域做出重要贡献、取得杰出成就的华人工程科技专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