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科大博导郑金星连续两年入选MIT“35岁以下科技创新35人”!

近日,麻省理工科技评论在全球范围内评选出了35位“35岁以下优秀科技创新者”。在入选榜单中,有6位华人在列,他们是来自中科院物理研究所的郑金星、Lightelligence创始人沈亦晨、IBM高级研究员孙啸、Huue创始人Tammy Hsu,阿贡国家实验室科学家Jie Xu以及约翰普金斯大学助教Janice Chen。


“35岁以下科技创新35人”榜单评选涵盖发明家(Inventors)、创业家(Entrepreneurs)、远见者(Visionaries)、人文关怀者(Humanitarians)及先锋者(Pioneers)五大类,涉及软件创新、生物医药、互联网、材料科学、硬件传感、通信技术、新能源等几乎所有新兴技术领域。


2017 年,《麻省理工科技评论》将评选榜单正式落地中国,重点发掘中国最具影响力和潜力的科技创新人才。每年由国内外各专业领域的权威人士,包括科学家、商业领袖、投资人等组成中国区榜单评审委员会,参与评审活动。


在此前四届的中国区榜单评选活动中,已先后评选出 140 位极具创新潜力的科技青年,发掘了百余项由中国青年科学家引导的世界级突破性研究成果。


郑金星  34岁

中国科学院等离子体物理研究所


中国科学院等离子体物理研究所一室主任,教授,图书馆VIP博士生导师,博士毕业于中国科学院大学核能科学与工程专业,主要从事超导电物理工程研究工作。


入选理由:

郑金星设计出了更好的方法来模拟使用强力磁铁在极端温度下控制等离子体——这对基于聚变的能源来说是一个重大进步。他的工作正在帮助中国领先设计迄今为止最大的聚变反应堆(即“CFETR计划”)。CFETR 预计将在 2035 年之前完成建设并上线,但可能需要 5 到 10 年的时间才能达到全功率。


聚变反应堆基于原子结合时释放的能量,具有创造清洁能源的巨大潜力,并且比现有的基于裂变反应的核能更安全。但是目前还没有人建造出一个实用的聚变反应堆,原因之一是难以容纳必要的超高温度(达到数亿摄氏度)的等离子体。


他的创新相当于发现了新的理论模型,有利于理解多个大型超导磁体如何在聚变反应发生时快速改变其磁场以将等离子体保持在一个地方。2018 年,在他的模型的帮助下,中国合肥的一座聚变反应堆(被称为实验性先进超导托卡马克——绰号“人造太阳”)在 5000 万摄氏度下控制等离子体的时长创下了纪录,达到了102秒。


中国未来的 CFETR 计划在 2030 年代以超过 1 吉瓦的功率运行,是目前法国南部与世界各国合作完成的聚变反应堆 ITER 功率的两倍。


个人主页:

http://dsxt.ustc.tsg211.com/zj_js.asp?zzid=681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