志存长远,谨慎向前——联想集团总裁杨元庆先生专访(刘志峰)


[杨元庆简介]

杨元庆1964年11月生,汉族,安徽合肥人。现任联想集团有限公司执行董事、总裁兼首席执行官,负责集团整体发展策略及业务运作。

杨元庆先生于1989年毕业于中国科技大学计算机科学系,取得硕士学位,同年进入联想集团。1994年担任联想集团PC事业部负责人,负责联想品牌PC的研究开发、生产、销售和市场推广。在过去几年中,联想电脑业务在他的领导下取得了极大成就,连续多年获中国市场销量第一。

杨元庆兼任中华全国青年联合会委员,中国企业家协会理事及中国科技大学教授。

杨先生一九九八年被评为“北京市十大杰出青年”,并于一九九九年获得全国青联授于青年的最高荣誉——“中国五四青年奖章”。同年被美国《商业周刊》评选为亚洲之星之一。

志存长远,谨慎向前

——联想集团总裁杨元庆先生专访

刘志峰

刘:非常感谢您在繁忙的日程中接受中国科大校友基金会《校友风采》栏目的采访。请接受海外校友转达对您的问候。

杨:谢谢。

国际化并非一蹴而就

刘:联想正致力于技术转型,而技术来源于基础研发机构。联想中央研究院肯定希望像微软研究院一样强大,和微软不同的是,联想研究院更多的强调面向用户,联想目前采取的是二级研发体制,这中间可能存在一些冲突,也就是二级研发体制在面临具体课题时可能会出现重叠,您认为应该规划研究院的发展?

杨:这个不会。我们二级有分工。联想研究院更有前瞻性,主要是针对三年到五年(的研究),以技术而非产品为主。二级事业部就以一两年,面向市场的产品为主,有着明确的界限。联想的研究除了这两级以外,还有些公司的共享研发平台,例如软件中心、板卡中心、工业设计中心等,这些属于为各个业务部门服务的。我想我们的研发体系是比较先进、完善的,也是非常有效的。像共享研发平台,谁使用了它的技术,谁承担开销。公司的研发由公司承担,事业部的研发由事业部承担费用。

刘:4月换标是联想国际化的重要一步,联想希望2010年国际销售业绩占到20-30%?这个国际化目标如何达到?联想核心优势是完善的销售渠道、对国内用户需求的把握,国际化过程中联想的优势又是什么?

杨:我们对于国际化并不着急。我们想的是首先还是把国内的事情做好,我们是一个志存长远的企业,要做百年老店,最终要做一个国际化的企业,但不是这两年就可以达到的。联想的力量在中国可以说不错,但是到国际上去跟人家比还是小弟弟。而且中国最近这些年的高速发展也给我们更多的机会。对于一个企业来说,更重要的是恰到好处的把握机会,很好的平衡投入产出比。我们觉得,最近这些年重点的资源投入还是在中国,在这个市场上进行拓展。第一步,联想要在中国本土的IT领域里头做到多元化发展,从PC做到手机,做到后台产品,例如服务器和网络产品。然后是IT服务,信息终端产品,后台产品,IT服务,这些业务要在中国做扎实。然后我们才可能去拓展国际市场。当然国际市场拓展是并行的。最近几年要大规模的拓展国际市场,我们还是会非常谨慎。但是我们一定会做一些小步的尝试。

换标是必然要做的事情,越早做对我们来说越经济,越后做代价就越大。这也是为国际化做好前期的准备。

标准要有联想的声音

刘:您刚刚在上海区做了关联应用协议的科技巡展,据称,联想的协议与Intel某些UPNP技术存在一定的竞争,您打算如何处理和Intel的关系。进一步如何处理和国际大公司的关系?

杨:我们相信未来科技不可能是为一个国家服务的,一个国家的标准,一定是全球化的。联想希望融入全球科技一体化中去。对标准的研发和制定,要有我们的声音与地位。我们首先要做技术。只有做了,才能有自己的地位。我们现在研究关联技术,和其他厂商研究闪联标准,都是为了提升中国技术形象与开发能力。我们要选择好方向,我们的东西要有自己的特点。目前国际标准涵盖不到的地方。我们正在做的闪联和UPNP不是一回事。UPNP只是解决了互联的问题;我们一方面解决智能互连问题,还解决互连以后的应用问题。这些方面我们走在前面,所以现在DHWG(数字家庭研究标准)才会邀请我们加入。我们希望未来2.0版本就有联想的贡献。

刘:联想去年进入高性能计算机市场,受到了媒体的称赞,也引起了同门兄弟曙光公司的一些议论。联想深腾相对于曙光系列有技术优势吗?联想是否愿意和曙光携手打破国外高性能计算机公司的垄断?

杨:。事实上,我们做深腾的这批人其实有不少来自中科院计算所,我们同宗同门。但联想参与到这个行业来是有意义的,因为我们将以企业的方式去做高性能计算业务,所以我们在产品工程化会考虑得更加周全。过去我们有些研究院做的产品基本上是自己做起来很成熟,不是交给用户的。我们会充分考虑怎么样更容易安装、更容易维护,更容易使用。另外,没有很强的企业来参与竞争,对于行业的发展是不利的,造成都是国外垄断,而且价格很高。如果国内企业彼此有竞争,容易带动行业快速发展,容易打破国外垄断。这些方面非常好。

严于律事,宽以待人

刘:联想曾经捐赠1200万元帮助北京申奥,这次抗击非典又捐献了1000万元,但是媒体几乎没有宣传,公众也不知道,联想如此低调原因何在?

杨:做公益事业当然是只要做到就行。不能拜个佛,非得让全世界都知道。企业到了一定的规模,需要做一定的公益事业,这是回馈社会。

刘:您向来以对下属严厉著称,最近很多报道说您正在变得很亲和。您怎样形成自己的领导风格?您对部下中的科大校友表现是否感到满意?

杨:嗯,你觉得我严厉吗?(笑)我想做人和做事是不一样的。做事情要严格、严谨,要有高标准。但是做人要宽容、谦和一些。我相信这两点大概在我身上都能够发现。这就是为什么有这两种不同说法的道理。我想也不是说我原来严厉,现在变得谦和与宽容。这是我一向做人、做事的标准。我们有很多的同事,可能挨过我很严厉的批评,但我并不会把它永远放在我的记忆里。如果他有改进,我依然去鼓励他,包括对同事的家庭和生活,我也都会很关心。

科大在联想的校友,我想在联想都会有很好的发展舞台,也有不少校友都已在很关键的岗位上。

回忆科大:自由想象,空间无限

刘:科大研究生三年的经历,给您留下来什么记忆深刻的东西么?

杨:我对科大的学风非常欣赏,科大给了学生充分自由的想象空间和学习氛围,这些方面不一样。我本科在上海交大,交大相对来说严谨一些,也可以说有些地方稍微刻板些。这些方面启发性、想象空间大,这些方面印象很深。

刘:请问您是在哪个所完成论文的?

杨:我在中科院自动化所,跟着戴国忠老师,做的是图形数据库方面的工作。

刘:毕业之后您是否回过科大,您对科大这些年的发展印象如何?能否请您对科大的学科建设特别是薄弱的工科建设提出建言?

杨:我回安徽的机会还比较多,因为我生在安徽,是安徽人。虽然不是每次都有机会到学校去看看,我感到学校还是在变化,变得越来越漂亮。比起我在学校时完全不同,有很大的发展。

学科建设方面,我自己觉得一个学校要有一个学校的特点。现在好像国内大学喜欢一窝蜂的搞大而全,例如合并。甚至每个学校都要建个医学院,我觉得也不尽然。最近刚刚到四川和电子科大邹寿彬校长见面。他说得很好:“不见得要大而全,而是要有特色,我是要在信息领域,我要在这个领域做出特色。别人一年五六个亿,我投一两个亿,但我一两个亿就是在少数几个专业上。五六亿撒胡椒面,可能什么都看不到。”我也认为不必强调大而全,很重要的是要有特色。

科大很强的就是在理科方面,我认为要把优势发展起来。当然可能会有难处,全学理科,学生自身发展是个问题,将来没有些搞企业的校友,对于学校扩大影响力不利,正如国外的大学经费很多靠校友的赞助,这方面可能差一些。首先还是要看学校的办学方向是什么。学校培养的人才要真正为社会所用,能够有自己的特长。

刘:很多校友认为,合肥对于科大的发展有很大的局限作用。您作为合肥人,如何看待科大的地理位置问题?

杨:位置有一定的影响,(合肥)偏了些。但在任何位置上都做出自己的特色。我看并非全球最著名大学都在大城市里头。的确,能不能有效的、持续不断的获得办学所必要的资金投入,这是学校应该关注的,这和地理位置无关。过去说资讯不太方便,现在从互联网上获得信息,已经没有地理位置上的局限性。所以我倒不认为地理位置是重要的,钱才是重要的。

刘:联想与科大共同建立了联想计算机学院,这个学院发展情况是否让联想感到满意?

杨:我对学院关注可能不算够。据我了解(学院办的)还是不错,双方都是满意的。联想有机会给科学院系统的兄弟院校,能够给予一定的财政支持,是非常乐意的。即使不是一个系统的,企业做大了,需要有一定的公益事业。那么我相信我们对于人才培养的方向可以有贡献。对于我们来说,也可以通过联合办学获得优秀的毕业生和人才。我想这是双方受益的事情。

刘:科大正在苏州兴建研究生院,得到了中科院、苏州政府、科大的全力支持。科大校友对此非常关注,张树新和王维嘉也担任了筹委会委员。对于苏州研究生院,您有什么期待?联想是否有兴趣在苏州研究生院建立一个联合实验室或者研究所?

杨:我们目前还没有这方面的接触。但看到学校的发展,作为校友,我非常高兴,感到荣光。这方面如果有机会,很愿意和学校进行接触和探讨,因为机会需要接触和好的契机。

刘:再次感谢您接受科大校友基金会的采访,也感谢您与校友分享的卓越经历!

[说明与致谢]采访时间为2003年8月19日,根据录音整理,标题为编者所加。感谢和佳集团董事长陈佳(801)先生和联想集团总裁助理祁勇先生对采访促成采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