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编者按]经地球与空间科学学院支霞臣老师牵线,詹红兵校友今天到校友总会办公室做客。我们听说他这次回国,在武汉等地高校做了几场报告介绍国外高校的情况,很受欢迎,就邀请他在母校也讲一讲。他欣然接受,并当场确定了报告题目:《美国重点研究型大学中的教研之乐,——一位科大校友的海外见闻》。我们估计这是很受师生欢迎的内容,教务处和学工部也准备给以配合协同。但是,由于詹红兵博士日程已经安排好,仅19日上午有时间,由于报告场地以及学生上课时间等限制,最后只得取消了这个报告计划。很遗憾!现在我们把校友基金会1999年采访詹红兵博士的记录发出来,并且期望
詹红兵校友下次回国时能补上这个报告。同时希望其他有意为科大师生作讲座的校友,事先与校友办联系,以便我们从容安排。
[简历]
詹红兵1989年毕业于中国科技大学物理系. 他后来到美国内华达大学里约(RENO)分校深造. 1993年在该校拿到物理硕士, 1996年拿到水文学博士. 詹博士从1996年9月开始在得州A&M大学(大学城主校园)地质和地球物理系任教至今. 红兵在尖端学术刊物上发表了众多文章, 并获得多项荣誉. 他的研究领域包括强各向异性地质媒体中污染物传播, 横向井水力学, 断裂水文学等. 詹博士为在大学城的科大校友会做出了很大贡献.
詹红兵博士目前是美国德克萨斯州A&M大学地质和地球物理系终身教授。
中国科大校友基金会推出《校友风采》访谈,旨在推动科大建设世界一流大学的思想交流,分享杰出校友的创业经验,促进科大人的事业成功。《校友风华》所有内容并不代表中国科大校友基金会观点。
詹红兵博士采访笔记
-- 李晓林 (1999年十二月)
李: 谢谢您抽出宝贵时间和我们谈. 今天我们着重聊聊您在事业上的成就和您对各地校友会发展的看法. 先谈谈您的事业. 很多学物理的人都换专业了. 请问您是怎么选上水文学的?
詹: 很多物理专业的人换方向的原因很简单, 那就是工作市场容纳不了这么多毕业生. 不过, 学物理的人有很强的数理基础, 在不少方向里这都是一个非常难得的优势. 值得澄清的是, 对物理的需求仍然存在. 某些顶尖的人还是会在物理方面有所作为的.
换什么方向是一个个人的决定. 我的个性导致我成为一个水文学家. 谁都知道电机工程和计算机很热. 但我不喜欢随波逐流. 而且, 我被内大一个水文教授的研究深深吸引. 我觉得他的研究很有意思, 对数理有极高的要求. 他后来成为我的博士导师. 我一直庆幸我做出了那个对我很合适的决定.
李: 在您个人的网页上, 您列了6个研究方向. 看起来每个方向都很复杂. 请问您是怎样组织和发展您的研究的?
詹: 作了一阵研究, 你就会知道哪些领域有前途. 尽管6个方向我都作, 我的精力集中在2个方向上. 第一个方向是水平井技术. 这个方向有很多没人作过的课题, 象水力学, 抽水头等. 我正在最后修饰几篇这个方面的文章. 我的一个博士生也在作这个方向. 第二个方向是强各向异性地质媒体中污染物传播. 这种媒体的物理系数变化很大. 理论和实验上都有不少事情可以作. 我们认为这个方向在21世纪很长时间内都会是一个热门.
李: 您现在有一个(美国)国家基金会项目. 我们知道拿到一个那样的项目非常困难. 您的写一个有效的课题申请的体会是什么?
詹: 拿到国家基金会的赞助的确非常困难. 我给有志于此的人士的忠告是要坚韧不拔. 有一个好的科学想法是基础, 但是坚韧不拔是成功的关键. 一两次失败后就放弃的人会一无所成. 这也许是为什么有人说顽固不化的人才能成为科学家的原因.
李: 1999 年您发表了7篇文章, 5篇摘要. 还有3篇文章等最后定稿. 这些文章都相互关联吗? 以后您还能保持这样的速度吗?
詹: 你知道准备一篇文章有相当长的时间, 更别说审查的过程. 所以有些文章我读博士时就开始准备了. 这十几篇文章包括的范围也很广泛. 但是随着时间的延续, 我会形成自己的体系.
今后我也许不会象99年这么幸运. 我作教授的时间还不长, 不少事情得自己作. 我有一个很优秀的博士生. 但是我需要更多的好学生.
李: 教授要作研究, 也要教书. 您喜欢教书吗?
詹: 非常喜欢. 我之所以要作教授, 一个原因就是我对教书有热情. 去年我被评为A&M的优秀教师, 让我很高兴.
以后我要多花一些精力招学生. 这件事我以前作得不够. 我不久要回中国访问几所大学和研究所. 日程上的要事之一就是和学生座谈, 希望优秀学生能申请A&M.
李: 假如有人今年秋天刚到美国读物理研究生, 您对他的事业有什么忠告?
詹: 每个人的情况不一样. 我的意见是先拿一个物理硕士. 物理专业的学生能转到很多别的方向, 比如电机工程, 计算机, 其它工学领域, 财经, 等等. 我认识一个在A&M医学工程系的华裔教授. 他的一个学生原来也是学物理的. 那个学生2年内发表了4篇文章. 刚到美国的人可以用读硕士的时间熟悉这个新环境, 找到最有利于自己发挥特长的方向.
李: 不久前我们采访了中国科大招生分配办的邓国华教授. 他说科大邀请世界各地的学者到科大所在地安徽合肥作短期访问. 您有兴趣吗? 若有, 您觉得怎样才能让这些访问有成效?
詹: 我当然有兴趣去合肥访问. 至于怎样让这些访问有成效, 我有几点想法. 首先访问要务实, 不要务虚, 要对科大的学术水平有帮助. 其次访问者要跟本科生和研究生面谈. 这是让学生接触领先课题和准备以后的事业的最好方式. 最后, 对学校管理有研究的人士也可对此发表高见. 但是我认为科学和技术应该是毋庸置疑的重点.
就我个人而言, 我倾向于和我的研究兴趣有关的教授们交流. 我希望能作一些中国水资源方面的研究. 中国和美国的国家基金会之间有一些合作项目. 也许我和科大的某些教授能申请那些项目. 找一个好的研究合作伙伴很困难. 但愿我能在科大找到一个.
把科大建设成为世界一流大学不是靠说出来的, 是靠做出来的. 每一个人, 教授, 学生, 校友, 都要齐心协力, 共同为这个目标奋斗. 什么对科大有帮助, 让科大更成功, 我们就 应该作什么.
李: 科大正在设法在世界各地招聘一流学术人才. 您有兴趣将来回科大工作吗? 怎样才能让您接受科大的聘用?
詹: 我现在没有对你第一个问题的答案. 你知道美国这边的工作环境很好, 很有吸引力. 我需要慎重考虑是否回中国工作. 最重要的考虑因素是我能不能和国际社会保持经常的联系. 我有一些犹太朋友回以色列工作. 他们对那个决定感到高兴, 因为他们能随时到美国参加学术会议和访问. 我想在40岁前尽可能多作一些事情. 优良的工作环境至关重要.
李: 您对在大学城的科大校友会贡献很大. 请问各地校友会能作的最有帮助的事是什么? 怎样让这些校友会保持活力?
詹: 我个人认为各地校友会能作的最有帮助的事是让新到美国的人好好安顿下来. 他们不能在这个新的环境感到目无亲朋. 这是关系到他们能不能充分发挥自己的潜力的大事.
有些地方校友会没能长久维持下去. 原因有很多. 各地的校友会要组织大家都感兴趣的活动. 如果一段时间内都找不到共同的兴趣, 校友的支持和参与的程度就会慢慢降低. 形式远远没有人心重要. 如果大家都对活动兴趣, 整个团体就会不错.
李: 我们知道您是校友基金会成员. 您对基金会哪些项目最感兴趣? 有什么新项目能供我们参考的吗?
詹: 我最喜欢新生奖学金和爱心助学金. 这俩个项目都会帮助科大招到好学生. 我特别喜欢爱心助学金. 我们应该帮助困难学生, 不能让钱成为他们成功路上的绊脚石.
说到新项目, 我向你们推荐A&M校友在作的3件事. 他们每年颁布优秀研究, 教学和管理奖. 这3项奖表彰对A&M有卓越贡献的教职员工. 如果你们引入这3项奖, 加上已有的2项, 你们就会帮科大形成一个更好的工作和学习环境.
李: 谢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