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史以来最年轻的IEEE Fellow--张亚勤(78少)

张亚勤,12岁考取中国科技大学第二届少年班,现任微软亚洲研究院院长。

1998年3月,中国最高学府清华大学迎来了一位传奇人士,世界首富美国微软公司的董事长比尔·盖茨先生来到清华大学。在发表完演讲之后,一个个的问题接踵而至。会议结束后,盖茨惊奇地发现,这与在美国大学与学生的交流完全没有两样。所不同的是,他感觉到这些满脸稚气的学生更加才华横溢、后生可畏。在飞回美国的飞机上,盖茨作出了一个新决定,就是从印度、日本、中国等国家中,选择在中国投资8000万美金,设立微软中国研究院。

同年8月,著名学者李开复博士接受盖茨的重托,出任微软中国研究院的院长。他要完成盖茨的重托,在北京建立一个世界一流、亚洲最高水准的研究院。在出发之前,他向同事们发出了一个电子邮件,请他们列出在计算机软件、多媒体等领域国际最著名的学者的名单。

几天之后,开复携妻带子,来到中国。到华的第一件事就是打开电脑,看一看同事们发给他的电子邮件。令他吃惊的是,在众多的推荐者中,有一个名字被许多人反复提到---张亚勤,一个三十二岁的中国学者。在与西雅图总部十分密切的磋商之后,微软决定,请人力资源部经理尽快与张亚勤博士接触。

在北京10月的一个黄昏,开复接通了美国的越洋电话,这时正是新泽西州普林斯顿城的清晨,张亚勤博士刚刚起床不久。两位世界著名的华人学者第一次通过电话进行了交流。在上班的途中,亚勤感觉到今天的阳光似乎与昨天有些不太一样,他怀疑自己已经作出了一个重大的决定。

几天之后,张亚勤博士飞到了北京。

少年大学生十二岁走进大学校园

1978年,全国科技大会之后,位于合肥的中国科技大学成为了当时中国最富知名度的高等学府。除了与北大、清华一样出色的学生、老师和校风之外,科大开设了一个少年班。一时间,有关科大少年神童的报道,成为报刊杂志最吸引人的新闻。就在那一年,12岁的张亚勤成为当年中国最年轻的少年大学生。

张亚勤出生在山西省太原市一个知识分子家庭。父亲读完大学后曾分别在大、中学任教。孩提时代的张亚勤饱受读书世家的文化熏陶。5岁时,一场灾难降临到小亚勤的家庭,父亲在历经生活的磨难后,离开了人世。从此,巨大的生存压力便降临到他们一家人的头上。

在母亲和外祖母的教育下,小亚勤开始学会独立地学习和生活。他对数字和其它自然科学的兴趣与日俱增。当同年的伙伴还在为即将面临的考试发愁时,他的读书范围,早已超过了他的年龄。于是,经过一次又一次的跳级后,中学已经不能满足他对知识的渴求。凭着天资和努力,在经过严格的考试后,张亚勤从全国1200余名考生中脱颖而出,考入中国科大少年班。

在科大少年班的日子,是张亚勤一生中最值得回忆的日子。与不同地区、不同语言、不同年龄的同学交往,极大地满足了他的好奇心;校园的所见所学所闻,充分地开阔了他的视野。在中国科技大学,张亚勤就象一只穿过云层的海燕,在阳光灿烂的天空中自由地遨翔。

大学毕业后,张亚勤以优异的成绩考上了本校电子工程专业的研究生。17岁,当其它的少年正准备高考走进大学校门时,张亚勤已选择了自己的研究方向,开始向更高的目标迈进。

享誉国际科学界

在念研究生时,张亚勤选择了从事高速信息采集和处理的工作,从此,他与计算机通信结下了不解之缘。在读文献做论文时,张亚勤与美国著名学者、乔治·华盛顿大学的皮克霍兹教授开始通信,请教和探讨一些学术问题。这位在波谱、卫星通讯、无线电通讯等研究领域蜚声世界的大学者惊奇地发现,这个不足20岁的中国年轻人,已表现出他特有的科学天分和勤奋踏实的品质,于是,他鼓励张亚勤到美国攻读博士学位。

1986年,20岁的张亚勤带着梦想和信心,带着母亲的希望和伙伴的祝福,来到了美国首府华盛顿,就读于乔治·华盛顿大学。

到达华盛顿的第二天,皮克霍兹教授给了他8本书,让他在两周内尽快读完。为了让亚勤能够尽快开工作,教授认为他除了就读许多必修的课程及准备博士资格考试之外,应直接开展工作。这时间,教授正领导一个研究班子与国际卫星组织合作,解决通讯卫星上的加密问题。亚勤也投入到这个工作中来,并且独立地在几个关键技术方面,从理论到应用技术都作出了杰出的贡献。其后,他还在与美国军方的合作方面,在解决第一个大型医学信息系统的图像压缩和增强方面作出了许多新的成绩。这时间,初出茅庐的张亚勤写出了一些高水平的论文,在电子工程学科中奠定了雄厚、扎实、宽广的理论基础和系统高深的产业知识。1989年,张亚勤以高水平的论文,获得电子工程博士学位。

随后,老师推荐他到著名的GTE研究中心去作研究工作,作为GTE实验室的高级研究员。在这之后的5年,基本上是没有任何人干扰、十分稳定的5年,也是亚勤事业起飞的5年,他全力投入到数字视频的传输和通讯研究领域。在此期间,他一共发表了100余篇有关视频。在这之后的5年,基本上是没有任何人干扰、十分稳定的5年,也是亚勤事业起飞的5年,他全力投入到数字视频的传输和通讯研究领域。在此期间,他一共发表了100余篇有关视频压缩、数字电视,数字电话等电子工程方面的论文,成为了在这一领域出类拔萃的学者。当时他在视频压缩及超低速率压缩编码方面做出了重要的成果,一些技术和专利已经被国际标准(MPEG1,MPEG2及H.261/H.263)所采用。他在1991年所做的小波全图像动态视频编码和视频无线通讯开创了一个全新的领域。

挑战数字电视和多媒体技术

从八十年代中期开始,传统彩电产业已基本上被日本人所控制。彩电技术的创造发明者美国希望在这一工业领域找到一种高清晰度的电视,而日本人似乎在这一研究方面也不甘落后,他们开发出模拟制式的高清晰度电视技术,并形成了标准,SONY和松下公司期望以此进一步控制全球市场。而美国学者一开始就直接瞄准数字化的高清晰度电视展开研究。为了达到制订全球标准、在与日本企业的竞争中取胜的目的,1993年,美国电报电话公司、通用仪器公司、荷兰菲利浦公司、麻省理工、汤姆逊公司、桑纳福实验室等欧美这一领域的领先研究机构和企业形成高清晰度数字电视的大联盟,工业标准也正在制订之中。接下来就是要有人在标准下开发出技术,做出新产品,而其中最重要的核心技术就是解决图象视频信号的压缩处理和高速传输,其中有很大部分工作属于压缩、编码、处理及传输。就在这段时间,张亚勤被聘请到位于新泽西洲普林斯顿的桑纳福多媒体实验室,首先担任项目经理,后任部门主管,97年被提升为多媒体实验室主任。

这是中国人在这个研究领域所担任的最高职位,在这个工作中,桑纳福多媒体实验室创造了数百项新技术,申请了数百项专利,而其中五项最重要的技术和专利,就是由张亚勤直接创造的。

在这个研究项目中,张亚勤充分发挥了他在速率控制技术、数字多媒体技术、视频通信技术方面的深厚功底,作出了一系列的新研究。在多媒体研究包括声音、图像、计算机等多种数据处理中,需要研究一个多媒体压缩编辑标准MPEG4,这个标准的制定,建立了未来信息社会多媒体工业的一个支柱,而张亚勤及他的同事们就是制定这个标准的重要成员。

在这个领域,张亚勤一共发表了200多篇学术论文,其中有40篇论文在世界最权威的《IEEE Transactions》杂志上发表,他还先后出版了11本专著,在视频压缩、交互式电视、多媒体通讯、桌上可视电话等方面取得了几十项专利,其中有些专利已形成产品。他的关于"小波图像及纹理编码"和"全球动态判断和补偿计划"等50多项技术对国际标准的建立作出了贡献。1997年,年仅31岁的张亚勤博士当选为美国电气和电子工程师学会院士(IEEE Fellow)。这是在电气和电子学研究领域全世界最高的学术荣誉,他也因此成为IEEE 100年历史上最年轻的院士。

创造研究自立的全新模式

1988年,世界工业巨子美国通用电气公司收购了RCA公司,由于产品方向及经营市场的异见,变成了一个独立的公司。在通用电气公司给予3亿美金之后,RCA的中央研究院(桑纳福研究院)宣布与斯坦福研究院(SRI)合并。这时桑纳福一共有1200多人,70%以上的人拥有博士学位。一个单纯的从事基础和应用研究的实验室桑纳福,作为世界电子发明的摇篮,曾发明过彩电、LCD(液晶显示)、磁州技术、及广播电视、MOS/CMOS等改变人类的辉煌成就,突然一夜之间没有了稳定的经济来源,需要自己找饭吃,自己解决科研经费。这所在电气和电子技术方面全球最高水准的实验室面临着一个巨大的挑战。

桑纳福实验室开创了研究自立的先例,采取三种商业模式,其一,接受委托从事研究工作;其二,自己研究,开发出技术,通过技术转让和技术授权获得商业收益;其三,对于一些看中的技术,单独投资或与风险投资公司一道投资,直接创办企业获利。

作为桑纳福多媒体实验室的主任,张亚勤很快适应了这种模式,并以最快的速度进入到商业运作之中。

桑纳福多媒体实验室多年来积累了大量的先进技术。张亚勤开始与世界一流的大企业打交道,讨论商业合作。先后一共有包括休斯在内的20多家大公司与张亚勤合作并转让技术。同时,张亚勤还利用自己开发的技术创办了两家公司,只待产品成熟,上市运作。

从1988年自通用电气公司独立的10年中,桑纳福公司不仅生存了下来,而且得到了极大的发展。目前它拥有900名科学家,其中有600位博士,还设立了12个实验室。1997年被《财富》杂志评为美国四大杰出研究中心之一。在桑纳福发展壮大的历程中,张亚勤一直扮演着建设性的角色。

祖国情结

张亚勤把他的成功,归就于运气好。在选择学校和研究方向时,尽管他先后得到了麻省理工和普林斯顿大学的奖学金,但他碰到了人品正直、才华横溢的皮克·霍兹教授。导师丰富的研究方法,严谨的治学态度和深厚的理论功底让亚勤终身受益。然而,在亚勤的心中,自始自终有着十分浓郁的祖国情结。

在桑纳福工作时,张亚勤接待了大量来自中国的学者和企业界人士,对于他们的要求,他总是尽力满足,并且给予热情的关照。在他的实验室,他接待最多的也是华人学者。当微软找到他,希望他加盟微软中国研究院时,张亚勤没有谈任何条件。到中国去工作一段时间,成为他加盟微软的最主要的理由。

1998年新年前夕,亚勤在中国工作一段时间之后,回美国探亲。他在中国的生活和工作,让许多杰出的中国海外学者十分感兴趣。亚勤向他们详细地讲述了到中国以后的情况及自己的感受。有相当一大批杰出的中国海外学者在他的影响下接受了微软中国研究院的聘请,回国工作。他们包括:张宏江博士、李劲博士、李世鹏博士及朱文武博士等。

亚勤说,他希望与同事共同努力,把微软中国研究院建成世界一流的研究院,特别是在视频的压缩、互联网、数字图书馆及计算机图形学、自然语言等方面成为一个具有国际领先地位的研究中心。

世界的财富

从1999年加盟微软中国研究院开始,张亚勤就开始全力建设一支强大的多媒体研究队伍。他所领导的多媒体队伍中,包括沈向洋-全球最杰出的图象处理学家之一、张宏江-基于内容的视频检索领域的先驱、李世鹏-多功能图像/视频处理和压缩领域年轻有为的学者、朱文武-来自美国贝尔实验室的网络及通信领域的专家,以及当年清华大学的"神奇小子"李劲等。在微软公司内部的一次高层会议上,比尔·盖茨曾十分得意地向大家讲到,"我敢打赌,你们谁也不知道,我们在中国有一个全世界最高水准的多媒体研究机构。"比尔·盖茨之后指出,要将微软中国研究院多媒体小组的工作,与微软产品的开发战略更紧密地联系在一起。

2000年6月底,张亚勤率领他阵容豪华的多媒体研究队伍前往微软公司雷特蒙总部向比尔·盖茨作汇报。

在微软,向比尔·盖茨汇报是一件十分重要的事情,汇报的结果将直接对某项产品开发、研究方向以及公司发展战略产生重要影响。张亚勤自豪地告诉比尔,在一年的时间内,微软中国研究院的多媒体小组已经在全球最优秀的学术刊物和会议上发表了80余篇论文;在网络协议领域,申请注册了40项美国专利;做出了60项新发明;并已有8项成熟技术转让给Netdoc, DMD和MSTV等相关产品部门。

张亚勤及其所领导的多媒体队伍为比尔·盖茨做汇报,实际上更像是一次科技精英间的对话,在一个多小时的交流中,比尔·盖茨为微软中国研究院多媒体小组的出色成果所信服,给予了他们高度的评价。

事实上,张亚勤在多媒体领域的研究,早已引起了国际学术界的高度关注和认可。1999年1月,美国电子工程师荣誉学会授予张亚勤博士1998年度唯一的"杰出青年电子工程师奖",成为获得该奖项的第一个中国人。这一奖项的前任获得者们,今天基本上都是美国电子工程领域的巨匠人物。为此,美国总统克林顿专门为张亚勤发来了贺信,祝贺他获得这个崇高的荣誉。在信中,克林顿总统写到:"祝贺您获得1998年杰出青年电子工程师奖。您领会了勤奋和承诺的真正意义。任何成功都离不开辛勤的工作,我对您所取得的突出成绩表示衷心的祝贺。您的成就无疑也是对大家的一种巨大鼓舞。"

张亚勤的博士导师每每提到自己的学生,则感慨不已,那种"青出于蓝而胜于蓝"的感觉实在是好极了,讲到激动之处,他脱口而出,"他实在是世界的财富。"

2000年7月中旬,微软中国研究院院长李开复博士接到微软公司总裁兼首席执行官史蒂夫·鲍尔默的指令,要他尽快将北京的工作交给张亚勤,回微软总部接受一项新的任命。张亚勤走马上任成为微软中国研究院的第二任院长。如果说李开复单枪匹马开创微软中国研究院创造了一个新的传奇,而张亚勤面对的则是如何将这个传奇进一步发扬光大。李开复院长说:"我们的目标是将微软中国研究院建设成为计算机领域世界一流的、亚洲最高水准的基础性研究机构,而张亚勤无疑是能够继续带领大家实现这一目标的最适当人选。"

张亚勤,这位中国山西的少年,曾因进入中国一流大学的少年班而名噪一时,也曾因成为美国华人中最杰出的学者而名传四海。今天,他更加坚信,在他的领导下,微软中国研究院一定会成为全球一流、最具中华民族智慧的计算机研究机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