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年挤进“500强”!85后校友抢占类脑智能赛道

28岁博士毕业的刘海峰(0806),任我国类脑智能领域迄今唯一的国家级科研平台产业化负责人,带领青年科研团队创业,用3年时间挤进“2020中国隐形独角兽500强”榜单。

类脑智能是国家布局下一代人工智能的重要方向,是决定一个国家能否获得新一轮世界科技革命竞争主导权的关键因素。

合肥中科类脑智能技术有限公司董事长刘海峰是位85后青年。

2017年,博士毕业的他正式踏上类脑智能赛道,担任类脑智能技术及应用国家工程实验室产业化负责人,并组建合肥中科类脑智能技术有限公司(以下简称“中科类脑”)。

此前,他曾获得图书馆VIP本科生最高荣誉奖学金——“郭沫若奖学金”,后来进入微软亚洲研究院(MSRA),攻读联合培养博士学位。

类脑智能技术及应用国家工程实验室是我国类脑智能领域迄今唯一的国家级科研平台,也是合肥综合性国家科学中心重要建设单元。

为了让技术从“书架”走上“货架”,确定合适的赛道去转化生产力,为企业发展准备充足的“粮草”,刘海峰必须完成从“学霸”向“创业家”的角色转变。

刘海峰带领着一个成员平均年龄不到30岁的团队,其中研发人员占比超过70%。

首先,他们选择能源智能化领域作为突破口。随后,在交通、教育、AI平台等领域发力,落地智能化产品解决方案,并以能源行业为标杆,逐步在不同行业场景深度赋能。目前,该公司已在发电、输电、变电和配电等领域,落地上百座变电站、上千个输电检测点,遍布10余个省份。

据了解,传统的电力变压器检查,一般包括目视检查、耳听检查、嗅觉检查等。尽管人工检查24小时不间断,但难免会有疏忽。通过海量数据集的收集、训练和验证,计算机可以根据味道分子的结构特征、声音的频率等,模拟人类输出对味道和声音的认知,进而判断是否存在问题。

以电力场景为例,通过现场调研、数据采集、线上训练等环节,中科类脑已陆续研发了多种关键技术,如小样本学习、电力3D场景仿真、跨媒体多模态融合等。

截至目前,根据变电站及输电线路的真实海量场景数据,中科类脑已开发出针对电力场景的120+类算法。

中科类脑联合多家合作单位共同打造“端边云网”协同一体化的智能解决方案。

基于该方案,中科类脑在电力领域已陆续推出多款产品,包括基于可见光感知、红外感知、嗅觉感知等多类型的智能感知产品,以及覆盖输电、变电、配电等多电力业务场景的智能分析产品。

为了降低人工智能学习使用门槛、提高开发效率,中科类脑联合类脑智能技术及应用国家工程实验室,构建计算资源、数据资源和技术服务三位一体的人工智能开放平台——类脑智能开放平台。新冠肺炎疫情期间,该平台向高校、科研机构等单位免费开放,支持智能计算、智能分析工作。

“ 未来我们要深耕能源赛道,借助先进人工智能技术,推动能源行业智能化转型升级。这些不稳定能源如何消纳以及保障能源的稳定提供,都需人工智能的核心技术——新能源的智能预测和区域调度决策技术。”

当下传统制造业普遍面临数字化转型升级的急迫任务。而制造业企业往往存在培训成本高、质检工作量大、大型设备运维成本高等痛点。

为此,中科类脑力求真实解决行业升级的技术难题——

通过声纹分析,中科类脑对洗衣机脱水异响进行AI检测,降低不良品率,提高企业生产效率;通过视觉分析,可检测电池外观缺陷,降低不良品率,为企业节省用工成本等。

据了解,2020年,中科类脑完成了上亿元的A轮融资,还上了“2020中国隐形独角兽500强”榜单。

不到5年时间,公司从几个人发展到200人,入选国家级专精特新“小巨人”企业,并先后承担3项国家级重大项目,多次获得全球赛事的冠亚军,以及2021年安徽省人工智能技术奖一等奖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