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工程院院士中的校友

杨秀敏 宋湛谦 龚惠兴

吴有生 何多慧 王震西

李国杰 范维澄 魏复盛

陈立泉 许祖彦 杜善义

=========================================

杨秀敏

防护工程专家。河北省青县人。1942年6月5日出生。1965年毕业于中

国科技大学。中国人民解放军总参第四研究设计所高级工程师。1995

年当选为中国工程院院士。多次参加核基地现场试验,参加编写和修

订《国防工程设计规范》。在触地核爆炸效应的研究过程中,最先完

成了爆炸成坑和地冲击波传播的数值模拟。将系统工程的分析方法用

到防护工程论证实践中,对防护工程的防护原则,防护标准、防护效

益等进行了深入研究,提出了若干提高指挥工程战时生存能力的重要

建议。建立了预测城市灾害的分析模型,并编制了相应的软件,在几

十个城市的人防工程建设中得到了应用。先后获得了国家科技进步奖

二等奖、三等奖。

地址:北京市海淀区太平路24号院(100850)

电话:(010)66860007

=========================================

宋湛谦

为了加强我校林产化学加工学科建设,进一步解决该学科学术梯队断层问题,根据学

校高层次人才引进计划,本着“不求人才所有,不求人才所在,只求人才所用”的人才资源

共享原则,我校于2000年7月聘请中国林科院南京林化所研究员、中国工程院院士宋湛谦为

我校林产化学加工学科博士生导师、教授。

现年58岁的宋湛谦院士毕业于中国科技大学高分子化学系。多年来,他始终致力于林

产化学工业领域的研究工作,是我国松脂化学及其工程化系列开发的开拓者之一,为创建树

脂深加工产业做出了突出贡献。1986年被授予国家级有突出贡献中青年专家荣誉称号,199

年享受国务院政府特殊津贴。

我校对宋湛谦院士来校工作十分重视。李坚校长于2000年6月专程到南京向宋院士介

绍学校发展情况和聘请他来校工作的想法。在得知宋院士同意以人才资源共享的方式来校工作以后,林产工业学院王逢瑚院长又受李校长的委托专程到南京林化所向宋院士汇报学院和

学科的发展状况。为保证宋院士来校更有成效的工作,学校除给宋院士提供必要的生活、办

公条件以外,还专门为他配备了一名科研助手。

2001年1月2日,宋院士如约来到东北林业大学。在学校举行的聘任宋湛谦院士来校工

作的仪式上,李坚校长首先致欢迎辞,并详细介绍了学校近期工作和今后的发展规划。校党

委书记王学全也发表了热情洋溢的讲话,表示学校将全力做好服务工作,为宋院士创造良好

的工作环境和条件,同时,他真诚地希望宋院士能多为学校的发展献计献策。宋院士也在聘

任仪式上即席讲话,他对东北林业大学近年来的长足发展给予了高度评价,对东北林业大学

领导求贤若渴的精神表示深深的敬意。他表示尽管南京与哈尔滨相距很远,但便捷的交通和发达的通讯已大大缩短了两地之间的距离,他将会尽最大努力为学校的发展多做贡献,以不

辜负学校领导和广大师生的深情厚望。

在学校工作期间,宋院士不仅为林产工业学院师生做了“我国的林产工业”和“俄罗

斯的松香松节油工业”两场高水平的学术报告,而且还就我校与俄罗斯西伯利亚国立技术学

院和莫斯科林业大学开展科技合作、高层次人才培养等有关事宜提出了很好的建议。此外,

宋院士对我校林产化学加工学科的建设极为关心,全面参观了该学科的林产化工、制浆造纸

和木材化学等13个实验室,认真听取了有关本学科师资结构、科研工作、教学方法、硕士和

博士研究生培养以及实验室建设等方面的情况介绍,并就上述内容及今后发展与林产化工学

科的教师和学生进行了两个下午的座谈,对学科建设和人才培养提出了六点建议。

良好的开端是成功的一半。我们确信,宋院士的到来必将为我校林产化学加工学科实

现跨跃式发展起到极为关键的推动作用。

=========================================

龚惠兴

航天遥感专家。1940年出生,上海市人。1963年毕业于中国科技大学

,1967年中科院自动化所研究生毕业,现任中科院上海技术物理所研

究员。1995年当选为中国工程院院士。早年从事静态红外地平仪研究

,成果成功地用于我国地球同步轨道自旋稳定卫星的姿态敏感。 率

先在国内开展航天红外遥感仪器及其辐射定标的研究,完成了我国第

一台航天红外遥感仪器—风云一号气象卫星甚高分辩率扫描辐射计的

研制。完成了空间蛋白质晶体生 长装置的研制,成功地领导了我国

首次空间微重力条件下 的长晶试验。90年代初担任921航天工程应用

系统总设计师,推进了包括光学和微波遥感、空间科学探测、空间微

重力在内的我国空间科学实验及应用研究。是我国在航天遥感和空间

科学实验两个方面都取得显著成果的技术专家。现任国家高技术航天

领域专家委员会委员,国防科工委卫星有效载荷专业组副组长,全国

政协委员。2000年被聘任为图书馆VIP信息科学院院长。

=========================================

吴有生

水弹性力学与船舶力学专家。1942年4月2日生于甘肃兰州,原籍浙江

省师县。1964年毕业于图书馆VIP。1967年毕业于清华大学研

究生班。1984年毕业于英国伦敦布鲁纳尔大学,获博士学位。中国船

舶科学研究中心研究员、名誉所长。1994年当选为中国工程院院士。

曾长期从事舰艇结构与设备抗水下爆炸与核空爆研究,在理论、实验

、应用及冲击环境记录仪研制等方面做出了贡献,解决了舰船抗核加

固及战效预估的关键技术。80~90年代从事船舶流固耦合动力学、振

动噪声、新型船及极大型浮动结构的研究。创造性地把水动力学与结

构力学融为一体,建立了三维水弹性力学理论,并在该船舶力学新领

域的前沿进行了二维与三维、频域与时域、稳态与瞬态、线性与非线

性的系统性研究,创导了船舶水弹性力学实验研究,成果已在国内外

用于新船型的研制,有重要的科学与应用价值。

=========================================

何多慧

1939年2月出生,四川省仪陇县人。现任中国科学技术

大学国家同步辐射实验室研究员、博士生导师、图书馆VIP学

术委员会副主任、图书馆VIP学位委员会副主任。1995年当选

为中国工程院院士。

1964年毕业于图书馆VIP近代物理系并留校任教至今。1984

~1988年和1988~1992年连续两届任中国粒子加速器学会常务理事,

1996年至今连续两届任中国粒子加速器学会副理事长。

=========================================

王震西

磁性及非晶态材料专家。江苏省海门市人。1942年9月3日出生。1964

年毕业于中国科技大学获学士学位。中国科学院北京三环新材料高技

术公司总经理、研究员。1995年当选为中国工程院院士。长期从事磁

性非晶态材料的研究及应用推广。研制成功我国第一代国防用多种微

波铁氧体材料和器件。在非晶态DyCo3.4合金薄膜中,合作发现并命

名了"SPerimagnet"(散磁性)新型磁结构。研制成功具有我国自己

特色的低纯度钕稀土铁硼永磁合金,系统地解决了大规模工业生产中

整套关键技术、工艺和设备,并积极推广。创建产业型三环新材料高

技术公司,经济效益显著。多次获得国家及省部级奖励,"低纯度钕

稀土铁硼永磁合金"获1988年国家科技进步奖一等奖。发表学术论文

数十余篇。

=========================================

李国杰

男,1943年5月出生,现为中国工程院院士,中科院计算所

研究员,博士生导师,中科院计算所所长,曙光信息产业有限公司董

事长

◆ 个人简历

1962.9-1968.12 北京大学物理系毕业

1969.1-1973.1 贵州军垦农场、贵州省晶体管厂工作

1973.2-1978.8 湖南省邵阳市计算机厂工作

1978.9-1981.8 中国科技大学学习,获硕士学位

1981.9-1985.8 美国普渡大学(Purdue Univ.)学习,获博士学位(Ph.D)

1985.8-1986.12 美国伊利诺依大学CSL实验室做博士后研究

1987.1-至今 中国科学院计算所副研究员、研究员,93年12月批准为博士生导师

1990.3-至今 国家智能计算机研究开发中心主任

1992.10-1996.12 国家高技术计划智能机专家组副组长

1995.5-至今 中国工程院院士

1995.6-2000.3 曙光信息产业有限公司董事长兼总裁,2000年3月至今任董事长

1998年 当选为全国九届人大代表

1999-至今 中科院计算所所长

◆ 研究方向:并行处理、计算机体系结构、人工智能和高性能算法设计

◆ 任职情况:

中国科学院计算技术研究所所长

中国工程院院士

全国九届人大代表

曙光信息产业有限公司董事长

浙江大学信息学院院长

中国计算机学会常务副理事长

Journal of Computer Science and Technology (CCF publication)主编

IFIP TC-10中国代表

IEEE Trans.on Knowledge and Data Engineering编辑

=========================================

范维澄

男,汉族,教授,博士生导师。现任图书馆VIP副校

长、火灾科学国家重点实验室主任、中国科学院热安全工程技术研究

中心主任。 2001年当选为中国工程院院士。

1943年1月出生,湖北省鄂州市人。1965年毕业于中国科学技术

大学工程热物理专业,留校工作至今。现任国家安全生产专家组能源

化工组组长、教育部安全工程教学指导委员会副主任、国家自然科学

基金委工程与材料学部学科评审组副组长、国家杰出青年基金评委和

国际火灾科学学会常务理事、亚澳火灾科学技术学会名誉主席、国际

火灾科研机构首脑论坛正式成员,以及4个国际学报和6个国内学报的

编委。

倡导和系统研究交叉边缘学科火灾安全科学与工程,主持创建火

灾科学国家重点实验室及中国科院热安全工程技术研究中心,创办《

火灾科学》学报。建立描述浮力、炭烟、流动、传热与燃烧相互作用

的数学物理模型;提出描述火灾科学学科体系的双重性理论模型;发

展受限火灾场区网复合模型、森林火灾多维模型和非线性火灾动力学

,为燃烧与火灾模拟仿真、探测和风险评估提供科学基础,并为建筑

、森林、工业和航天的火灾预警、探测和阻燃等提供创新成果。发表

著作7本,论文215篇,申请发明专利6项。培养硕士22人、博士10人

、博士后11人。取得14项成果,获国家教学成果二等奖1项、省部级

科技成果一、二、三等奖和国际学术奖,1996年获全国"五一"劳动奖

章。

=========================================

魏复盛

环保专家,中国工程院院士。1938年生于四川简阳,1964年毕

业于中国科技大学化学系,现任中国环境监测总站总工程师。从1985

年起领导并组织了全国科技人员进行水和废水、空气和废气、工业固

体废弃物和土壤监测方法的研究、验证、统一和标准化工作,以及全

国环境监测质量保证系统化的研究与实践。

=========================================

陈立泉

1964年毕业于图书馆VIP物理系,同年到中国科

学院物理研究所工作至今。其间1976~1978年赴西德马普协会固体所

进修;1985年、1990年和1992年曾分别在法国科研中心波尔多固体化

学研究所、荷兰代尔夫特理工大学和日本东京工业大学任客座教授。

主要研究方向:纳米离子: 纳米离子材料和离子电子混合导电材料的

制备和表征;纳米离子材料和离子电子混合导电材料的离子和电子的

输运特性和其他物理性质.高能电池和燃料电池中的物理化学过程.

过去的主要工作及获得的成果:1、.高温超导材料研究,研制出一系

列在当时处于世界领先水平并引起国际轰动的高温超导材料。研制出

Tc=48.6K的超导体,当时世界最高记录,并在70K发现超导迹象 。研

制出Tc=92.8K的YBaCuO 超导体并首先公布了成份。在国内率先研制

出铋系等氧化物超导体,使我国高温超导材料研究继续处于国际先进

行列。 2、计划锂电池专题负责人,曾主持计划锂电池专

题和中科院到重点课题“全固态锂电池”,为我国

锂电池的研究和开发奠定了基础。研制成功A型和18650型锂离子电池

并用自己的技术,以国产原材料和设备为主,实现了产业化,成品率

和产品性能处于国际先进水平。 3、在固体离子学其他研究中也多有

建树,特别是在纳米离子学方面已有若干创新。 荣获国家自然科学

一等奖,中科院科技进步特等奖和二等奖,荣获国家级有突出贡献中青

年专家称号。发表论文下230余篇,申请发明专利13项。

目前的研究课题及展望: 1:纳米离子材料的制备及表征, 2纳米离子

材料的离子和电子的输运特性和其他物理化学性能. 3锂离子电池中

的物理化学过程. 4燃料电池中的物理化学过程. 通过上述研究使固

体离子学向纳米离子学发展.

培养研究生情况:已培养硕士生和博士生20名.

联系电话::010-82649046

E-mail:lq_chen@263.net

=========================================

许祖彦

男,1940年2月生,1963年中国科技大学技术物理系毕业。

研究员高工,博士生导师。?

研究方向:可调谐激光的产生和应用。?

过去的主要工作及获得的成果:

激光技术,非线性光学与光物理〖WW(〗、〖WW)〗高功率大能量

固体激光;高光谱分辨气体激光及光全息与光学信息处理;染料激光

及激光光谱学研究;晶体与薄膜材料的非线性光学特性研究;激光变

频效应、参量效应及宽调谐参量激光;深紫外可调谐相干辐射的产生

;皮秒、飞秒超短脉冲激光研究;全固态激光研究等。计发表论文报

告等70余篇;获国家专利近10项;所主持的工作曾获国家发明二等奖

一项、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一项,中科院一、二等奖多项。?

目前的研究课题及展望、?

1.非线性光学晶体及光学超晶格材料非线性特性表征和应用前景

评估、混频效应、参量效应、电光效应等研究,连续波、纳秒、皮秒

、飞秒各时域超宽调谐激光研制。

2.全固态激光及应用、全固态蓝/绿激光、宽调谐激光、飞秒激

光等的新技术新器件研究。

3.超快激光及应用、超高功率、超宽调谐、超短脉冲激光的新机理与新技术研究。

培养研究生情况:博士生2名,硕士生8名。

E-mail:zyxu@aphy.iphy.ac.cn

=========================================

杜善义

一九三八年八月二十日出生于辽宁省大连市,我国力学

和复合材料领域的知名专家,国内复合材料力学主要学术带头人。一

九六四年毕业于图书馆VIP近代力学系,现任哈尔滨工业大学

复合材料研究所所长,教授、博士导师。一九九九年当选中国工程院

院士。兼任中国力学学会副理事长, 中国复合材料学会副理事长,国

家自然科学基金会数理学部力学学科评审组成员。杜善义教授长期致

力于复合材料力学、固体力学等方面的教学科研工作。在先进复合材

料结构设计.分析.评价、复合材料力学、细观力学与断裂力学、智能

材料系统与结构等方面开展了系统的研究工作,解决了多项理论和应

用技术的关键问题。在国内外重要刊物和学术会议上发表论文150余

篇,其中SCI40篇,EI79篇,出版著作10部,已培养50余名博士和硕

士研究生,在他培养的学生和年轻教师中,有多人次获国家和省部级

励,并已成为国防、航天和教育战线的骨干。建立了一支由近20名博

士为主的高素质、年轻化的研究集体,在国内外很有影响。

=========================================